帕金森病早期漏诊、误诊率高,专家建议患者要及时到帕金森病专科中心就诊。在广州召开的2024中国南方神经科学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正式启动了帕金森病诊治能力提升及专科中心建设项目,据悉,目前广东省内有35家医院成立帕金森病专科中心,广州内有16家医院建立帕金森病专科中心。
帕金森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中老年第三大“生命杀手”,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公开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 1.7%,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预计帕金森病病例数将从 2015年的700万左右增至2040年的1300万,这意味着“帕金森病大流行”的开始。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丽娟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丽娟教授指出,帕金森病具有运动障碍与非运动障碍两种特征性的表现。运动障碍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步态障碍等4类症状;非运动症状表现更多,包括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嗅觉减退、情绪焦虑、便秘、尿急尿频等症状。“帕金森病前驱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非运动障碍,尤其是嗅觉缺失、便秘、睡眠障碍和情绪问题这4类症状,与帕金森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将来很有可能会发展成帕金森病,因此这几个症状需要患者重点关注。”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主任张玉虎教授表示,这些前驱症状通常并不能确诊帕金森病,也可能和别的疾病相混淆,但如果关注到这些症状,会更容易早期识别帕金森病。不少人难以区分老年痴呆与帕金森病,张玉虎指出,其实老年痴呆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退化;而帕金森病主要指运动障碍。但是到了疾病中晚期,患者可能会合并两种疾病。
“帕友”应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均衡饮食、适当康复锻炼、遵嘱服药,与疾病和谐共生、共创美好生活
在干预方面,王丽娟和张玉虎都强调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帕金森病患者容易出现合并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因此保障充足的睡眠、多与亲友交流、参与社交活动,利于保持积极乐观心态。而在饮食管理上,各位“帕友”应营养均衡,饮食多样化,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补充钙和维生素。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但中晚期患者应维持低蛋白、高热量饮食,每天摄入热量应高于同龄人。此外,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病患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和灵活性。早期患者可进行有氧训练(如太极拳、瑜伽、活动平板等)、抗阻力训练,改善体能。中期患者进行主动功能训练,尤其是平衡、步态和上肢功能训练。晚期患者应尽可能在照料者陪协助下离床坐轮椅或椅子、活动各关节,家属或照料者应定时协助翻身,以避免压疮、关节挛缩和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遵医嘱按时用药对于控制病情起着积极的治疗效果。”张玉虎强调,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物使用有着严格要求,第一加药不能太快,第二不能突然停药,因为规范用药与不用药之间存在明显治疗差距,突然停药或者加药不仅有可能影响药物疗效,还会诱发或加重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严重后果。
记者获悉,中国帕金森病患者诊断率、治疗率和康复率低下,尤其是农村患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数据显示,在实际社区238例帕金森病患者中,仅有32.4%的患者在筛查前被诊断,总体药物治疗和康复率也仅为37.8%和16.0%。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首诊于基层医院,基层医院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和规范指导尚不足够,缺乏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和操作规范,疾病的预防与诊疗的规范化之路迫在眉睫。
为进一步有效推动帕金森病规范化诊疗与管理,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由广东省医师协会主办的帕金森病诊治能力提升及专科中心建设项目于3月30日启动,改项目以基层医院医生为培训主体,将为进一步加强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科医师的人才队伍建设、专科建设,加强临床诊疗及研究能力提升。
“建议到帕金森病专科中心进行诊疗。”王丽娟教授解释,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行帕金森病专科中心的建设,截至2024年4月,共有235家帕金森病一站式中心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主要包括高级中心、标准培养以及基础中心。根据公示情况,广东省内有35家帕金森病专科中心,主要分布在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等地区,其中广州内有16家,其中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被评为高级帕金森病专科中心,致力于促进帕金森病治疗规范化和标准化,让患者得到长期化标准化的管理。
4月7日上午9点开始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将在东川门诊一楼大厅举行大型义诊咨询,下午两点将在四楼多功能厅进行健康宣教活动,大家可前往参与。KAIYUN网页 开云comkaiyun开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