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们来聊聊《终身成长》这本书。书的副标题是“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简而言之,这本书就是在讲如何培养一种能让我们能力不断进步的思维——成长性思维。
你可能听说过“成长性思维”这个词,它向我们传达的是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才能是可以持续扩展的。它跟我们经常听说的智商、情商不一样,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别,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方向。
这本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是动机、人格及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领袖,凭借研究成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过对无数学生的研究,她在2000年发表了《努力的意义》一书,首次明确提出了“成长型思维”这个理念。又经过几年的研究总结,在2007年,大成之作《终身成长》这本书终于出版。由于对成长性思维的突破性研究,卡罗尔·德韦克也因此获得了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
你可能好奇,这个成长型思维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怎么能够流传这么多年,大家还老是提呢?这本书会给你答案的。
在我们正式深入这本书之前,我想请你想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假设你知道两个大学生,一个学习超努力,天天熬夜自习到很晚;另一个呢,上课不是很勤快,考试前才匆匆忙忙复习,但最终他俩成绩差不多。你觉得谁更有本事呢?记住你的直觉反应。现在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有孩子,你平时是怎么夸他的?是说他聪明、头脑好,还是夸他想得周到、努力学习?同样记住你的直觉反应。
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一起看看这本书里都说了啥。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了解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先看看作者是怎么研究出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以及这两种思维是怎么被解释的;第二部分,我们开始学习怎么转变我们的思维,了解一下我们对能力和成功可能有一些误解;第三部分,我们来聊聊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好了,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研究出这两种思维的,以及它们是怎么被解释的。就拿高尔夫球名将本·霍根来说,他小的时候身体协调性差得很;还有美国著名摄影艺术家辛迪·谢尔曼,他第一门摄影课都没及格。为啥有的人能挖掘出自己全部的潜力,取得成功,而有的人明明聪明,却没能好好利用他们的天赋呢?德维克教授对这事很好奇,他研究了整整30年,就为了理解这个现象。他的研究对象遍布各地,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乡村到大城市,各种背景、种族的学生成千上万。
研究开始的时候,作者发现学生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一碰到难题就束手无策,开始自卑,觉得自己智商不够,不够聪明,记忆力也差。但是另一些学生面对难题却能保持积极乐观,甚至能更加集中精力去完成目前的任务。为啥他们的反应会这么不一样呢?这是天生的吗?作者研究后发现,这种反应的不同是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不同:他们是想避免失败来维护自己的聪明形象,还是真心想学到东西?这种不同的目标导致了他们不同的行为反应。
当然,这个问题跟怎么看待智力有关系。作者分析了学生们对智力的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实体论,他认为智力就好像一块石头,一成不变;另一种是增长论,这种看法认为智力就像植物一样,可以不断地生长和扩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观点逐渐发展成为我们所熟悉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脑电图的结果也显示出,这两种不同思维的人的大脑活动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作者邀请了两组人来做脑部实验,他们在实验中要解决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实验结束后,工作人员后才告诉他们答案是否正确以及答错的原因。结果发现,那些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在得知答案的时候特别专注,他们非常注意那些能助他们一臂之力的信息。当他们知道自己答错了问题以及错在哪里时,他们的大脑像热锅上的蚂蚁般活跃,快速思考,深入分析错误,并且从中吸取教训。而那些固定型思维的人就更加关注自己的表现,比如他们在所有参与者中排名多少,超过了多少人。当听到这些信息时,他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但是他们对于为什么会答错、正确答案是什么,却几乎不感兴趣,他们的大脑活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这两种看起来仅仅是不同观点的思维模式,实际上会塑造一个人完全不同的信仰、行为,乃至人生的走向。固定型思维的人,他们会对任何困难的挑战感到恐惧,总是在担心自己是否足够聪明,或者显得是否聪明。对这些人来说,失败不仅仅是做错了事情这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标签——“我是一个失败者”。面对挑战时,他们会感到害怕,因为任何不足都可能被人揭露,这会让他们变成一个被标记为“失败者”的人。这种固定型的思维模式,给人一种简单明了的感觉,他们往往习惯于直接的答案,觉得这比变化和不确定要简单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书中指出,固定型思维常常和刻板印象是一致的。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固定型思维给人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满足了人的本能需求。努力和尝试往往被看作是有风险的事情,固定型思维的人会逃避挑战,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这会让自己显得不够好。哪怕他们赢了,他们也要不断取得成功,以维持“赢家”的身份,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所以无论是因为想维持聪明的形象,还是想做一个在安全区舒适的普通人,固定型思维看上去都更符合人们的本能需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作者会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固定型思维。
而那些怀着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不会把遇到的困难看成是对智力的考验,也不会只待在自己感到安全的小角落里。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是能够一点一点变强的,而且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是变得更好的一次机会。即便失败了,他们也不会自暴自弃,反而会认为这是自己进步的一个机会。他们可能并不总是那么自信,可就算明知道自己不怎么擅长某件事,也仍然会全力以赴,坚持不懈。
其实我们都更愿意成为那种努力拼搏的人,而不是什么都来得轻而易举的人。就像文章一开头提出的那两个问题,你会觉得哪个学生更厉害?是那个勤奋学习的,还是那个不怎么学习,却也能考出好成绩的?你在夸孩子的时候,会夸他们聪明,还是夸他们努力?我猜大部分人心里可能都会觉得,那些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考好的孩子更有才华。你记不记得自己学生时代,班上总有些孩子明明学习很刻苦,第二天却谦虚地说自己啥也没复习,这可能就反映了一种心态,他们想让人觉得自己成功的很容易。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不是我们实际上对努力和所谓的天才,有着不同的期待呢?我们口头上老说“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准备好的人”,“越努力越幸运”,但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更希望自己是那种天生聪明的人。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能力和成就,会不会发现自己其实有些看法是错的呢?这正是我们下一部分要探讨的,我们该怎样从一成不变的固定型思维,转变成不断成长的思维。书里讲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变那些错误的想法,我们接下来看看关于能力成长,那些我们当成真理的想法真的靠谱吗?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智力,真的有人觉得智力是注定的,不能改变的?他们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全看他的智力和天赋。但也有人相信,成败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背景、经历、所受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趣的是,智商测试的发明者,也就是法国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其实就坚信智力不是固定的。我们总以为智商测试是用来测一个孩子固定的智力水平,但实际上,比奈设计它的目的是找出那些跟不上学校教育的孩子,并通过特别的办法,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他从没想过孩子们是有不可改变的缺陷的,相反他认为只要教育得当,孩子们的智力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比奈自己也说过:“如果人们能通过训练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判断力,那他们就能比以前变得更聪明。”所以智力其实是可以改变的。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关于天赋和天才的问题,天赋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得承认,并不是所有孩子一出生就拥有同样的才能。我们通常所说的天才儿童,通常指的是在某个领域kaiyun展现出超凡认知能力的孩子。但在一本叫《天才儿童》的书里,作者发现,这些小天才真正的特点并不是他们的能力,而是那份无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些孩子似乎对某个领域有着天生的痴迷,因为他们的努力和执着,最终获得了不起的成就。比如我们往往认为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天生的身体条件最为关键。但是在成为拳击冠军之前,拳王阿里的身体条件并不算出色,他的拳头大小、臂长、胸围和体重,都不符合当时优秀拳击运动员的标准。他并不是天生的拳击手,甚至他的打拳方式在别人看来都很业余。但是阿里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怎么观察对手,学习他们的格斗风格,甚至他还会阅读关于对手的所有采访,与对手的周围人士交谈,认真分析这些信息,努力了解对手的心理,然后用这些知识去击败对手。这就是说,阿里成为拳王,并不是因为他天生就拥有什么拳击天赋,而是他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成功。
让我们回想一下爱迪生的事迹,你可能会想象他是个孤独的发明家,在实验室里围着一堆仪器自己摆弄。实际上爱迪生一点也不孤独,在他研究电灯泡的时候,他有30个帮手,都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电灯泡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发明,而是一系列创新合作的结果。爱迪生不是那种孤僻的书呆子,实际上他是个善于合作、头脑精明的商人,懂得怎么吸引媒体的注意,怎么宣传自己的发明。从小他就是一个普通孩子,他的特别之处在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不懈的努力。他一直都是个好奇宝宝,喜欢动手拆东西、修东西。当其他人都已经找到稳定工作的时候,他还在坐火车去不同的城市学习电报的技术。通过不停的自学和创造,他从电报员做到了发明家,他对自己的升级和发明的热情从来都没停止过。
世界著名的舞蹈家特瓦·萨普在他的书《创造性的习惯》里说过:“创造力不是哪个灵感突然一下子就来的神奇东西,而是靠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奉献才能够拥有的。”在电影《莫扎特传》里,莫扎特看起来就像是可以马上写出好听的音乐,让别的作曲家羡慕得不得了。可是萨普觉得这种描述太荒唐了,他认为那种一出生就是天才的想法,根本就是个神话。我们总喜欢把成功的人想象成从小就有成功者的样子,但其实很多被后来称为天才的人,在他们小的时候,很多权威人士都不看好他们的未来。有个教育研究人员研究了120个成就非凡的人,包括钢琴家、奥运冠军、网球顶尖选手和数学天才,这些人在小时候大多都不突出,甚至在接受正规训练之前,他们都没有显示出多少特别的才能。是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加上身边人的支持,最终让他们站上了人生的巅峰。这就说明了那种所谓的天才,那种似乎从小就展示出才华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不应该用“我没天赋”或者“我就是这样的”借口来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其实这正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已经陷入了固定型思维的一种表现。
关于成功,我们得重新审视一下成功到底是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展示。那些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常常觉得人的能力是死的,不能变,所以他们害怕接受挑战,拒绝改变。他们可能偶尔能尝到点成功的滋味,但要持久下去就难了。因为长久的成功,需要的不是一直歌颂智商或者成功本身,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面对失败后的态度上,这些都是成长型思维特别看重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每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其实都带着我们思维模式的印记。我们可以通过刻意地自我提醒,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那么接下来我们聊聊的如何教育孩子、管理团队,以及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模式不是天生就定型的,在孩子时期,父母还有老师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思维模式的形成。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怎么样教育孩子。作者指出,现在很多教育观念里有个误区,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表扬孩子。但作者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表扬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那种“你真聪明”,或者“你做这个很在行”的表扬,反而容易让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维,不去尝试那些可能会显露自己不够完美的事情。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可能就显得无助,甚至为了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不惜撒谎。而那些针对孩子的行为、策略和努力的表扬,比如“你想出了个好方法”,或者“你真是通过努力得到了它”,更有助于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我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个举动,其实都在传递着信息给孩子,告诉他们该怎样看待自己,可能是固定型思维——“你的能力是固定的,我现在就是在评判你”;或者是成长型思维——“你是一个在成长中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感兴趣”。而孩子们对这些信号的感知力是惊人的,实际上,连三岁半的孩子面对失败也会表现出无助的反应,比如自责或者无法坚持。是什么让孩子变得脆弱或者变得坚韧呢?大部分孩子对自己都有正面的评价,但脆弱的孩子和坚韧的孩子的区别在于,这种好评是不是有条件的。如果父母经常用评判的方式来回应孩子,孩子就可能认为得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通过一项研究,作者追踪了一群从六岁到大学的孩子,发现那些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往往认为只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他们才会得到爱和尊重。比如有孩子说:“只有我做了父母想要我做的工作,他们才会认可我。”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告诉我们,不应该对孩子做整体评价,而是要关注他们的努力和行为策略。面对失败,我们不仅要认可孩子的努力,还要帮他们找出为什么努力没起作用,同时引导他们尝试别的策略和资源。其次,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而是要给他们犯错和成长的空间,这样可以帮他们建立独立的个性。
如果说教育孩子也是一种管理,那么在商业管理领域,这两种思维模式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书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CEO综合征”,意思是站在神坛上,CEO们每天都在做决策,他们是应该面对自己的不足,还是只在自己打造的完美世界里沾沾自喜呢?那些有固定型思维的领导者,相信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总是在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对他们来说,公司就是自己炫耀的舞台。这种领导者总在关心自己是否伟大,他们更在意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而不是公司是否经营得好。这种心态下,如果员工有好的想法或者能力比领导者强,领导者不会高兴,反而会感觉到威胁,这样的公司怎么可能会好呢?那拥有成长型思维的领导者又是什么样的呢?管理学大家沃伦·本尼斯研究了世界上一些杰出的企业领导者,这些人说他们一开始并不是想成为领导者的,他们对证明自己能力无兴趣,他们只是用巨大的热情去做自己爱做的事,然后成就就顺其自然的来了。在管理员工方面也是一样的,偏向成长型思维的公司,相信员工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成长和进步。如果我们用成长型思维去对待员工,公司就能保持更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最后,无论我们是在教育自己的小孩,还是管理一家大公司,真正重要的一步,其实是先让自己从那种死板的固定思维,转变成更开放的成长思维。为了完成这个大转变,作者提出了四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叫做“接纳”,就是要接受自己的固定思维。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成长和固定两种思维模式混杂着,大家都有害怕难题,担心自己显得不够聪明,或者习惯于自己的小安全区域,喜欢自我激励。我们不必为自己的固定思维感到难为情,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但也得注意,这种思维一旦出现,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第二步就是“观察”,要清楚自己的固定思维是在什么情况下跳出来的。作者特别强调这一步的重要性,可能在你遇到一个大挑战的时候,这种思维就会悄悄对你说:“或许你没那个本事吧。”又或者当你做错了什么,他又说“你根本就做不成功”。甚至当你看到员工的报告时,他让你去评判别人,而不是帮助他们进步。要细心观察这种思维模式,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提高自己的警觉。第三步就是给这个固定思维模式起个名字,没错,就像书里面举的例子,有个管理者说,每当事情不顺心,他脑海里的“记忆”就会冒出来,即让他变得挑剔,对每个人都不客气,也不愿意支持他的员工。你可以给这个固定思维起个让你不爽的名字,这样就能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成为的那种人。最后就是“教育”这个思维模式,固定思维模式的出现,其实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它让我们躲在安全区,虽然舒服,但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所以当你的“心”再次跳出来时,你要跟他说:“给我点时间和耐心,我们俩可以一起走上成长思维的路。”说完这四个步骤,你发现了吗?这四个步骤恰好就是注意、倾听、处理和改变,意义匹配。主动给自己的固定思维塑造一个形象,跟她保持点距离,好好审视内心的想法,可能你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长和收获。
好的,到这里《终身成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聊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德维克把人的思维划分成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这个“成长思维”的概念,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不停提及。作者发现人们面对困难和失败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思维模式的差别。固定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固定的,他们担心别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更在乎证明自己,害怕走出舒适区,不愿意迎接挑战。而成长思维的人则相信,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成长的,他们欢迎挑战,不怕失败。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这两种思维的影子。固定思维很根深蒂固,我们可能都希望自己是那种看上去不费力气就成功的人。我们都知道努力很重要,但我们更倾向于那种似乎天生就聪明的天才。我们以为天才就是天赋异禀,其实他们比普通人更有毅力和好奇心,有时候努力可能比所谓的天赋还要重要。受到两种思维的启发,我们还讨论了怎么教育孩子,怎么管理员工。有了成长视角,我们就会夸赞孩子的行为策略和努力,而不是只赞扬他的结果,表现出我们对他们成长的兴趣。用成长思维来管理企业,避免那种“CEO病”,你要看重员工的潜力和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成长思维的人。书里提出的四个养成成长型思维的建议,跟注意、倾听、处理和改变自己的固定思维是匹配的,一步一步的改变自己的信仰,打败心里的“老顽固”。总的来说,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社会主流观念都在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能够一直用一个开放的视角和乐观的心态,去保持这种努力。这并不是要求你无限制的牺牲自己,而是要你永远对自己保持信心。拥抱成长思维,就是相信自己有无限的可能。当别人对你做出否定的评价时,你内心的声音应该是:“他们只是用一种固定的思维看我,他们不知道我能成长成什么样子。”能有这样的底气真的很不容易,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力量,让你对成长思维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了,关于这本书,我摘录了几句本书的精彩文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你长大是一瞬间的事,当你真正想要长大,你就已经长大了。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无论你几岁,你都一直在成长。”
“二、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自己身上,证明自己有多伟大。没有人是完美的化身,过度在乎自己的个人地位,只会让自己走向僵化,埋没自己的潜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比尔盖茨前妻梅琳达:分开挺好,不用被性别歧视了!从盖茨基金会辞职时,获得125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
体制内“清退令”落地!2024年起,无编人员将面临100%清退
贵州茅台股价逼近1300!飞天价格持续下跌,机构:白酒消费 “去地产依附”和“去奢侈”特征会持续凸显
今晚开抢!85%果粉欲买iPhone 16 Pro系列:沙漠色钛金属最受欢迎
不到200g机身塞进6500mAh+天玑9300+!iQOO Z9 Turbo+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