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我在看《最强大脑》栏目时,就被参赛选手瞬间说出答案惊呆了,怎么可能?面前数百张图片,要想找出与指定的图片一模一样,简直难度指数太高了,但是参赛选手只是瞄了一眼,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现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我第一次对如此神奇的记忆力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他们会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呢?是他们天赋禀然,还是后期训练而成的呢?
直到有一天,我接触到这本由世界记忆大师”荣誉获得者卢菲菲所著作的新书《高效学习记忆法》,并从中找到高效记忆的密码,我才知道,原来记忆力不是天赋而是能力,记忆天才99%都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作者卢菲菲,北京京师脑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菲常记忆、体验式全脑记忆法创始人;20届脑力锦标赛“世界记忆大师”荣誉获得者;《最强大脑》《一站到底》明星选手。中央电视台《实战商学院》创业导师,曾受邀参加《经济半小时》访谈。世界五百强企业训讲师,网易云课堂、《名师在线》搜狐等各大知识平台特聘记忆讲师。13年记忆法教学经验,累计学员破千万。已出版作品《忆菲冲天》。
上篇文章,我们聊了「记」的原理以及让你记的更深刻的三板斧,这篇文章我们就聊聊『忆字诀』,即:用的时候我们怎么才能想起来~
你可能会说:「是啊,经常忘啊,看完书当时有收获,过几天就完了,想着点事,瞬间就忘了,所以我忘性很大啊......」
我说一个很反你常识的观点:其实只要入了你脑的信息,你都没有忘掉,它只不过是被你的大脑隐藏了。
这些案例,我可以举出无数个,一个东西、一件事,你接触过第一次再接触和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你对它们的感觉完全不同!!!
其实这一系列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大脑记住了它,只不过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会把大量对当下生存无利的信息压到低能耗的潜意识之中,以达到节省能量的目的。
你看到这里可能有困惑了,既然我们的大脑都记住它们,为什么我用的时候想不出来,大脑完全空白一片呢?
我们就拿上面第一个案例举例:你见过某个人,只是觉得这个人面熟,完全忘记了了他是谁,但是如果他给你一个提醒点~
比如他说:「哥们,你还记得上次在某某 KTV.....」,你就会立刻恍然大悟,,原来是你啊。
由于大脑的节能机制,即使你对某事的记忆再深刻,你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想起来~
你的知识、信息之所以调用不出来就是缺少这样一系列的提醒式线索,一旦有一条这种提醒式的索引线索,你的大脑就会把它们全部抓出来!!!
小说的主人公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吃到了一个叫「玛德琳蛋糕」的小点心,当带着点心渣的下午茶碰到他的下颚的时候,他突然想到自己小的时候也在姨妈家吃过,于是他就回忆起姨妈家的楼房,街道,一切历历在目.....
在你生活的不经意间,有个东西突然触动到你,它或许是某个东西、某个人、某首歌、某句话、某个场景等,让你想起来了早已被你尘封的某个人,某件事~
还有,我们的灵感也是如此,你发现有的时候你的灵感,突然就蹦出来了,其实这种玄乎其玄的的作用机制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某个莫名的点触碰到了你大脑的某条线索,让你突然恍然大悟.....
看到这里,你就应该就明白了,你的知识,记忆过的东西,之所以用的时候拿不出来,就是因为没有和当下的场景建立起线索,大脑面对当下情况的时候匹配不到它,所以即使你脑子里有这条信息,也照样歇菜......
换句话说:只要你给当前这个知识点建立的线索足够强大,你调用他们的能力就会直接上 N 个台阶。
好了,以上我牛逼吹出去了,说入了我们脑的信息就不可能「忘掉」,只要建立了索引就可以任意的对它们抓取.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你之所以「忘记」了,并不是完全从你脑子里消失了,而是因为你的重复次数不够,导致索引的线索断了!!!
我们前面也说了,大脑有一套节能和保护机制,它会把当下不利于我们生存的信息压入到潜意识中去,而把当下使用最频繁最活跃的信息则给予特别照顾。
他说:「这就好比开辟条路一样,刚开始是条小道【短期记忆】,但是如果你经常修它,这条路经常有人走,这条路就会越来越粗,越来越宽,最后变得坚不可摧【长期记忆】。
相反,如果你开辟完之后,再也不去管它,不去走它,它就会越来越窄,最后年久失修,彻底坏掉。【线索断开,遗忘】
而「完全断掉」线索的知识点就变成了你大脑宇宙中的一座孤岛,没有人知道它在那个方向,该怎么去走,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说的「彻底忘掉」。
换成更严谨的说法就是『加大提取次数』,反复提取,想要真正做到信手拈来,甚至是下意识反应的程度,没有足够多的重复提取次数都是耍流氓的。
好了,以上你知道了『忆字诀』的能力是由「线索强度」以及「提取强度」两部分构成的,那么如何做到终身不忘呢?
我们就从构成『忆字诀』的『线索强度』和『提取强度』两方面展开,和上文【记字诀】一样,我同样送你三板斧!!!
没有良好的方法,吸取知识,你获取的知识是干瘪且残缺的,大脑会认定是没有价值的,即便你多次单调的复习,也没有用!!!!!!!!!!!!!!
没有耐心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到最下面看结论!!!!!!!!!!!!!!!!目录:一、更好的记忆方法二、让知识自己蹦出来的方法三、如何变得更专注
曾经看过几个实验,测试记忆力是怎样运行的。Craik&Tulving于1975年关于记忆的浅层深层加工的经典实验,实验的详细过程和论文原文可参考文末。给AB两组被试者出同样一组单词,让A组被试者数一数每个单词有多少个音节,让B组被试者阅读单词的含义(或者设想单词可以被使用在哪些场景中),之后让两组被试者回忆列表上的单词,猜哪一组能够回忆出更多。最后B组被试者的回忆单词数比A组要多很多。
结论:我们在记一段知识的时候,会将这段记忆的相关信息(比如当时的情景、环
这题我比较有发言权,我当时考研的时候记忆力减退特别严重,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好像是一个漏水的容器,不管注多少水进去都完全留不住。也尝试过各种学习方法,比如说图像记忆法、思维导图记忆法等,但是效果不明显,学习效率一直提高不上去。而且还非常焦虑,压力大到每天晚上都失眠,总感觉很多时候都是在无效学习。
跟我一起备考的另一个学霸研友学习起来就感觉没有很累,知识点记得又快又牢。我向他请教学习方法,他告诉我,其实锻炼记忆力除了学会用科学的记忆方法之外,还要及时给大脑补充能量。
经过他的提醒后,我才幡然醒悟,难怪我一直学习得这么吃力,记忆方法固然重要,它可以让记忆变得高效,但是大脑消耗的能量占人体的20%,是真正的耗能大户,如果大脑耗能太多“宕机”了,就像树根烂了,再多的知识营养液也吸收不了哇。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吃对大脑有益的食物,我其实也想过,但是考试迫在眉睫,仅仅通过食补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说到记忆,很多人会把「记」和「忆」混为一谈,但其实大脑在记忆的时候是分成两个部分的:
很多人说,我记性不好。其实并不一定是记忆力不好,大多数时候是你「回忆」之前记住的东西这个过程被阻碍了。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记」是过程,「忆」是目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提升把记过的东西回忆起来的能力。那么,这两个过程的关键在哪呢?
其实,「记」的能力我们很多人都低估了。你只需要稍微做一个实验,你就会发现你的大脑其实有非常强大的记忆力,比如假如昨天你和一位你倾慕的女孩一起吃了顿饭,那么这顿饭中许多微小的细节,你会惊讶地发现,竟然都能回忆的起来,比如上菜的顺序,哪一道菜比较可口,比如这个女孩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带了一个什么样的耳钉。
但是如果昨天你吃了一顿平平无奇的午餐,那么也许你都记不住你点了什么菜。再比如那个你喜欢的女孩给你发了一条,让你辗转反侧的短信,也许过了 10 天半个月甚至半年都能想起来短信的内容,可是课堂上让你背诵一篇语文课文,你今天背了明天忘,明天背了后天忘怎么也记不住。
不过,在「记」这个环节之前,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被大家忽略了,就是对需要记忆的东西进行「编码」的过程。
长期记忆就像你电脑里的硬盘,而短期记忆则是内存。这样比喻,其实这两种记忆模式的特征就出来了。
所以,你看到这篇这里,也许你已经忘了我在上一节讲了什么,这就是上一节的内容只存储在短期记忆里,并没有存入长期记忆。
如果你带有「一定目的」去记忆东西,你有可能会把短期记忆的内容转变为长期记忆。这种「目的」也许是主观的,也许是潜意识的。比如你不会记住路边随便一个人的脸,但如果是个美女,你也许就会记很多天。
另外就是不断地重复,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记忆是随着时间逐渐消退的,想要维护长期记忆,就需要不断地巩固。
听觉编码是短期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而长期记忆主要靠「意义编码」。既可以是这个信息对我们来说的意义,比如这件事对我们很重要,很难忘。也可以是信息自身的意义,比如信息的逻辑、我们是否理解了。
信息越有意义,我们越容易把它们转化为长期记忆。所以,理解信息往往是长期记忆的第一步。
其实改善记忆就是从记忆的三个环节入手。而快速提升记忆能力的最关键环节,实际是第一个——「编码」的环节。
要知道,第三环节「忆」能够改善的乏善可陈。能不能回忆起来信息,调动脑子里的记忆,跟你努不努力关系不大。就好像考试的时候你一定在拼命的回忆某些知识,但效果并不一定比平日做题的时候回忆的好。
而第二个「记」的环节主要靠的大脑自身的禀赋了,比如你的神经链接架构的牢固程度,神经递质的分泌情况。当然,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的提升「记」的效率。比如保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什么的。当然,我相信你想知道的一定不是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
回到我文章刚开始说的《最强大脑》这个节目,大部分我们惊为天人的选手其实都是通过长期的记忆训练来达到那样超乎寻常的记忆能力的。而且他们的记忆能力其实很局限,比如他们能很好的记一段杂乱无章的数字,但他们可能无法快速记住一篇古文。
又或者他们可以快速记住一些图画,但是遇到数学题目,他们也照样束手无策。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关键就在于他们长期训练了一种独特的信息编码方式。比如记忆数字,他们会将每个数字与一个形象关联(比如 2 就记忆鸭子),然后一长串杂乱无章的数字快速形成图画或是故事。这样他们的记忆就会无比牢固。
当然,我相信你并不想要这样的记忆,因为这种「功利性」很强的「偏门」记忆方法其实对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并无助益。所以,我这里有两个「正经的」编码技巧:
讲老实话,很久以前我是一直相信这东西的,甚至一度佩服那群记忆大师,但是自从我经历了无数实践后,不好意思,我放弃了,而且可以明确告诉你,从概率学和幸存者偏差角度来讲,这玩意没意思,咱们得,另辟蹊径。
我记得那会儿最强大脑刚播出对吧,那群人賊强,几乎都人均记忆大师,当时我这个初中的未经人事的小孩子,哪知道这些,就只有一腔热血。
完事儿我就开始疯狂看各种提升记忆力的书,什么《记忆,是一门技术》《刻意练习》《自控力》,巴拉巴拉
甚至还不自量力去测了一下什么瑞文智商,我知道那玩意不准,所以我拿我几个同学做了试验,结果意料之中,他们定义普通人是120以下 ,我刚好123,高了那么一丢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拿期末复习来讲,假如这本书你没怎么翻过,你怎么复习效率最高。
我的话会这样做,先去看目录,看框架,了解一下大概,然后仔细看细分框架,整个一遍过下去。
然后看第二遍,开始内生简单的框架,也就是说,直接在脑海中默写整本书的知识
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对付考试,也可以用来对付演讲,也可以用来对付我们生活当中,几乎所有需要记忆的场合。
我本身在高中的时候是学文科的,大家知道学文科就是很多的记忆工作,那时候我可以完完整整的把历史书、政治书、地理书,从高一到高三加起来十几本,都背下来。
我记得有一次去学校讲座的时候,有一个高一的小朋友站起来提问:「姐姐,学不好历史,我该怎么办?」
我当时在高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历史老师,历史老师就告诉我们班的同学:「历史书是一定要背下来的,你最好是把小字部分都背下来才好,因为你答题的时候需要历史书的记忆。」
老师当时只告诉我们要背,没告诉我们什么方法,可是我就记住这句话了,然后自己就开始琢磨应该怎么背。
等我把整本书背下来的时候,就发现我考试跟开挂了一样。我强调过多次那种感受,别人考试是闭卷考试,我考试是开卷考试,而且我做题的速度比开卷快很多。
因为开卷考试还要翻书,我是脑子里面有整本书,而且那些知识还是融会贯通的,这种感觉就是会让你爱上考试,你就觉得考试真的太好、太少了。
后来我把这个方法延续到了其他科目上,我就发现记忆确实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我们刚刚说学文科需要记东西,但其实学化学、学物理、学数学,题目做多了,到最后基本上就是一个记忆的工作,你看到那道题,就知道有五种解法,用到了三个公式,全部都在你的脑子里面。
我高中的时候,就等于用这个复述记忆法对付了一切考试,但那个时候,这个方法只是一个初级的模型。
后来我上大学以及考研,这个方法就被我逐步给完善了起来,我一直都跟大家说法硕挺好考,因为法硕还有司法考试,就是个记忆的活,你能把教材记到什么程度,就能考多少分。
我可以把整本书完整复述,然后你随便挑一个小标题,我可以把小标题下面的内容,告诉你是什么,有几点。
再后来到司法考试,我准备的时间特别短,因为那个时候在比赛演说家,演说家跟司法考试是同一年,演说家比完就是 7 月份,9 月份考试,可是比完拿了冠军,当时还有很多其他节目的邀约,每天都在接电话,然后我硬生生把司法考试考过了。
一方面,就是那个时候的复述记忆法已经非常成熟了,然后另一方面,就是我考研究生的时候,记东西过了一年多,居然一点都没忘。
所以这个方法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记得很快;第二个特点;你会记得很牢固,很久都不会忘,即便忘了,你只要随便把那个书再翻一翻,所有的记忆都能回来;第三个特点,记不错,因为复述记忆法有个好处,不会让你把知识点记串;第四个特点,材料越长越好,越长你越不用害怕,反而越短有的时候,还比较难记忆。
以上就是复述记忆法的形成过程,我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基本上没有使用任何其他记忆术,拍照技法、照相记忆法、记忆宫殿,联想法、故事法等等,都没有。
我也不建议大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去使用这些记忆方法,除非你要去参加什么脑力大赛、记圆周率大赛。
实际上我们一般要记忆的材料,本身就是有逻辑的,不管是历史、法律,还是经济,我所有学过的文科,都有自己的逻辑,所以它们是从现实出发的知识,是完全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表达也是很顺畅的,因为作为教材,不可能是乱七八糟的说,这些材料既然有自己的逻辑,不是一堆没有意义、没有逻辑的数字,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所以你就没有必要再去联想,再去加个故事,大多数记忆术都是教你在无序的材料上去添加逻辑,然后让你把它们都记下来,以显得你的记忆很厉害。
比如你要把背的东西,都放到宫殿里面,或者让你对材料展开想象,给它编一个故事,或者让你用谐音去记,这样就会把原来材料的逻辑给打破,又增加你的记忆量。
我是非常害怕要记的东西的逻辑被破坏掉,那样的话,我的大脑当中长期记忆的顺序就被打乱了,所以我自己是不会使用任何其他记忆术的,我觉得这些方法不实用,
另外,就是我们要记得东西太多了,十几本书,你说你要编多少谐音,编多少故事,才能把它记下来。
很多人在记东西的时候,只有第二个步骤,没有梳理和回忆,记了就忘,还说自己记性不好,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
梳理这个部分又被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分块;第二个步骤,穿线,第三个步骤,定点。
直接拿个案例来说明这三个步骤应该怎么用,比如分块,我们法律当中有一个东西叫「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比如我写了一本书,我是有著作权的,画了一个画,有著作权,我写这个书,别人不能盗版,别人不能随便拿去用,因为我有著作权。
我们这道题叫做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也就一般情况下,别人写的东西你不能用,不能去卖,那什么时候你可以使用它,而且是合理的,没有人会告你?
第二种,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当中适当的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第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第四,报刊、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第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共集会上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我念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已经晕了,我们应该怎么记呢?这么让人晕乎的内容怎么记?可能看到这个内容,你就已经傻了,怎么办?
不要上来就像我这样念,也不要上来就背,你先把这段材料给分析一下,给他分一个块梳理一下,你好好地看一下这 12 点,就可以发现这 12 点可以分为四块。
比如第一块,1 到 5 可以分为一块,刚刚念那一堆是 1 到 5,基本上就讲了,你自己学,你要评论的时候,你可能要引用别人的文章。
我要评论一下韩寒的文章,肯定要引他的文章,你自己学,你要评论以及报道的时候,可以算你合理使用,不算你侵犯他的著作权,所以 1 到 5 分为一块。
6 到 7 可以分为一块,因为 6 到 7 是学校要讲课使用的时候,或者是国家机关要执行公务,也可以算是合理使用。
8、9、10 可以算一块,这块主要讲我们要收藏,还有表演,但表演免费,或者我们要临摹画画,你这个雕塑特别好,我能不能画一下,那算不算侵犯你的著作权,毕竟这个人物是你创造的?也不算,所以我就把它归为这一块,就是跟收藏、绘画还有表演相关的归一块。
最后 11 跟 12 是说,如果把这个东西翻译成少数民族的语言或者是盲文,就不算,所以 11、12 算是公益相关的,也可以分为一块,。
这 12 点可以分为四块,分完之后,你的记忆量就降低了,变成了 1/4。
当然分块的方法,不只是这一种,你也可以把 1、2 和 6、7 分为一块,因为这块说我自己用、自己学习一下、研究一下、欣赏一下,或者是国家、学校用,它不算侵犯,你可以把它分为个人、学校、国家,这算一块。
分块的方法,不一定一样,你按照自己的方法分就可以,当你把它分好之后,你的记忆量就降低了,你可能原来要记 12 点,你现在只能去 4 点就可以了,记 4 点比记 12 点要容易多了。
提到锻炼记忆力,枫然可真是无处话凄凉。在做了基因检测之后,枫然发现自己两个APOE基因都是ε4。也就是说,到了65岁后,枫然患阿尔兹海默病的概率,要是普通人的8~12倍。
尤其是在这两年上班之后,伴随着工作压力和频繁熬夜,枫然已经感觉记忆力下降地相当明显了。像是平时刻在脑海里印象还挺深的名字突然就忘了、工作的时候反复和对接人询问已经问过的问题、要开会了把会议室定在哪都给忘了,这种日常生活中类似于“马什么梅”的事,近两年在枫然身上可真是数不胜数。
这个问题底下有不少大佬把加强记忆力的技巧和方法都讲的相当透彻了,像是联想记忆法这些枫然自己也尝试过,但给我的感觉是治标不治本—这些方法旨在如何帮咱们快速的记忆某些关键信息,像是上学的时候用在背单词这些事情上肯定事半功倍,但枫然自己的问题并不在于新事物记不住,而是许多已知信息的快速遗忘,用这些方法就显得力有未逮了—毕竟咱也不能定一个会议室就想办法找个图联想下,那这一天光记事啥也别干了。
记忆完全可以靠后天锻炼而提高,在许多种记忆法中,哪种最适合自己呢?我们首先要知道记忆法遵循的原理,然后根据这些原理选择的记忆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么,记忆法遵循哪些原理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作家刘瑜有着非常优秀的履历——美国哥伦比亚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人们经常会对有着超高学历的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他们无所不知,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刘瑜曾努力读书,希望能在“不经意”间显现出自己渊博的一面,来满足人们对高学历人士的期待。可是她读书时看着后面忘了前面,重看前面又忘了后面,当她气喘吁吁记下了这本书的知识点后,还不到一个月,她连书的作者都忘记了……
刘瑜感慨道“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而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
由此看来,渊博的人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高超的记忆力。许多人都梦想着提高记忆力,但市面上关于训练记忆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理
对于如何有效提高自己的记忆力,《Unlimited Memory》一书的作者、世界记忆大师凯文·霍斯利曾回答过这个问题。
其实霍斯利小时候并不擅长记忆,甚至记不住数学公式,但他后来通过系统地训练自己的记忆能力,终成记忆方面的专家,一举夺得1995年世界记忆锦标赛第一名,后来又在1999年打破世界记忆记录。
他先是背下了圆周率小数点后 10000 位,然后工作人员会随机问他某 5 位是什么,比如“第 5001-5005 位是什么,第 1326 到第 1330 位是哪五个数字?”就这样,他回答了整整 50 组提问,并且成功比之前的记录快了整整 14 分钟。
估计没人教过你如何使用自己的记忆力。我(凯文·霍斯利——译者注)认为,并没有好的记忆力和不好的记忆力这一说,只有好的记忆策略和不好的记忆策略之分。要想记住东西,你需要把它们有效地存储在大脑中。下面这几条原则,如果你能有效遵守的话,我相信你以后能够记住更多的东西:
首先和首要的,你需要选择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地方。本技巧的有效性取决于你在脑海中轻易地再现这个地方并在其中漫步的能力。你必须仅仅用你精神的“眼睛”就能身临其境。
举例,一个较好的初步选择可以是你的家。请记住,你对这个地方的细节的再现越鲜明,你就能越有效地记忆。
其次,试着在你的宫殿里确定一条特别的路线,而不只是再现静止的场景。也就是说,想象对你家做一次详尽的巡视,而不只是简单地把你家图像化。就像我们将在下一步骤中看到的,这会大大增强本技巧的效果,如果你能按照确定的次序回想起物品的话。
你所在城市的熟悉的道路。可能的路线比如你开车上班经过的,或其他你熟悉的街道的顺序。
现在或者以前的学校。你可以想象从教室到图书馆的道路(或者是去街对面的酒吧,如果那让你铭记于心的话)。
思维导图,必须是思维导图。现在各种各样的记忆方法层出不穷,锚桩法、记忆宫殿等等。本人热爱去学习各类方法,很多方法仅仅是用在某些记忆游戏上面有奇效(用记忆宫殿锚桩法记扑克牌顺序云云),最后发现只有思维导图才是最实用记忆方法。
虽然思维导图已经是个老生常谈并不时尚的学习工具,但在练习使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能切实地体会到如下的提升:
“你怎么回事儿?我之前就跟你说过这个客户本来想看的是A区那套房,那套房虽然户型不好,但是她说过,跟她爸妈离得近,以后方便照应。
而你现在定给她的这套,是前些天那个难缠的客户经过我百般协调才定下来的,你让那个客户又来缠着我吗?”
小鱼是一名老置业顾问了,算得上是公司的得力干将,但最近因为种种原因感觉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也大不如前了。
说起来,生活中因记性不好而导致的麻烦的确很常见。忘记账号密码;已经出了门又返回去检查是否已经关了煤气;忘记孩子的家长会等等。
不知你会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是压力、睡眠不足、年纪大了,还是“一孕傻三年”?
不管什么原因,当出现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它。
思考能力、灵感迸发力、创造力、决定力、价值观、信念……所有的这一切都与“记忆”有关。若有效利用记忆的力量,那么,除上述种种之外,你还会收获行动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工作简报或演讲稿的写作能力、人名等大量信息的高效记忆技巧、向他人表达的能力、将所学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构筑良好人脉的方法、领导能力、人际关系等等。
话说回来,怎样才能掌握如此多的技能呢?关键就在于——你的记忆力。宇都出雅巳在《高效工作记忆法》一书中就对记忆力的重要性做出了分析。
大部分人都会想:“再怎么说,还不是上网一查就知道答案了,kaiyun开云网站用得着特意去记忆吗?”但是,如果说“因为一切都能上网搜索,就无须什么记忆了”,那首先要明确一点,“搜索什么”呢?不言自明的是,“我该搜什么呢?”这个问题,再怎么搜索,搜索引擎也不会告诉我们答案。这要取决于你自己,即你的“记忆”。
你在既往经验或知识的不断累积中培育的记忆,会以某种思考程序、判断程序启动,催生出“我这样想”的思考和“我这样做”的决定。包括你
记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才能过目不忘?这些问题不仅对于参与雅思、托福、注册会计师、司法资格证书等资格类考试的人是重要的,对于任何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学会如何有效记忆都是非常关键的技能。这也导致了在知识付费发展迅速的今天,大量号称掌握了记忆术的人被众人追捧,我们该如何辨别各种各样的记忆术呢?
我读过不少有关记忆术的书籍,也报了一些号称记忆大师的课程,总体感觉用处不大。超高的记忆能力跟方法有一些关系,但那些记忆大师的先天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有的人的海马体就是比较强势,你有什么办法呢?
综合比较,柿木隆介的《记忆的常识-脑科学告诉你如何有效记忆》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比较实用。柿木隆介是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教授,毕生从事人类脑机能方面的研究,是日本脑研究的第一人。市面上大部分的记忆类书籍出自心理学家或者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之手,而柿木隆介在临床和脑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本书从这两个角度详细讲述了记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