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发表的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提到:“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增强经济活力,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前,广东要抓紧做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紧紧扭住新的定位、新的要求,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支撑力。
广东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摇篮、科技创新阵地、文化传承高地的优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围绕“强国建设、kaiyun网站教育何为”之重大课题,坚持面向发展一线、聚焦科技前沿,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擦亮广东特色、用好湾区优势。要以坚持守正创新为遵循,准确把握变与不变、危与机、时与势的关系,以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谋求发展、寻求突破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革,高等教育需求由“数量普及”转向“质量赶超”,只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才能实现由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迈进。
新时代新征程,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之“正”,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创特色发展内涵建设之“新”,推陈出新、开创未来。要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办好“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的高等教育。要在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守正与创新的相辅相成:一是始终牢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二是主动于危机中寻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顺应时代要求,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形成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
守正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高校建设正迈向新发展阶段,肩负着打造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要始终恪守正道,厚植根基。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高校建设全过程,始终保证高校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通过强化政治把关作用、政治引领作用和政治动员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通过抓实党员队伍建设、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工作机制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要把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守正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民族复兴未来。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立德树人之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高校要执守正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遵循高校思政工作规律,打造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的理念融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聚焦培根铸魂,强化价值引领,不断厚植“全员育人”情怀,有效凝聚“全过程育人”合力,稳步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聚焦课程思政,形成有效路径,持续深化思政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联通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守正行:把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当前,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待愈加殷切,高校更应严守正行,锚定方向。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谋划推进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要深刻认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对高等教育变革提出的迫切要求,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需求,深刻认识国际形势新动向新特征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找准自身办学定位,坚持办学特色化,实现高校内涵式、高水平发展;突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服务产业需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解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携手港澳推进大湾区国际教育高水平建设,以大湾区教育资源优势打造广东高等教育的“闪亮名片”,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强引领:聚焦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习2023年4月视察广东时指出:“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作为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汇聚人才及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等重要责任与使命。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重大机遇,通过教育吸引和就业吸引两大路径,引入“高精尖缺”人才。通过打造“引得进”“选得精”“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生态环境激发人才活力,以高品质、便利化的综合创新提升人才高地软实力。持续深化人才高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联结,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从而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发挥高校高水平人才的引领作用,擎动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求突破: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新挑战,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高校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将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和项目优势结合起来,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优化高校科技创新项目布局,推动教育、科技、产业有机衔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以优势学科发展为根基、领军科技人才为先导、校地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的特色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释放和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搭建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和应用平台,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互补。通过把控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点,寻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
重贡献:聚焦高水平区域服务格局。高等教育发展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高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履行好服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聚能聚势、聚焦聚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添新绩。要主动融入大局,强化与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的对接,与国家发展布局同频共振,加强对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主动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作出大贡献,切实担负起为国家战略承担科技力量的重任。要体现社会责任,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助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发挥创新集群效应,协同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网络,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贡献能力,高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张育广: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广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重点项目(2023ZXZD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