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方对中国科技教育脱钩成功了,中国的科研基础就会被大大削弱,不得不走向孤立的技术发展道路,情况可能比50年代更糟!”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警告。一语惊醒梦中人,教育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根基,如果让花钱买国际顶刊的论文来谋求学术地位形成歪风,谈何超越?
联合早报的进一步分析让人冷汗不止: “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堪与美国比肩的苏联老大哥,它发射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了美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使其进入紧急状态,调动全国资源来追赶。现在中国相当孤立地站在美国对面,要摆脱孤立,就得奉行‘任正非主义’,死皮赖脸也要同美国保持尽可能多的关系,而不是去争那么一口气。因为中国学术界的弱点短期是无法克服的,只能取美国之长来弥补。”这样的观点大概率不会得到国人的普遍认同,那是因为祖国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没有人会怀疑。事实上又是怎样的一个处境呢?
现在的美国确实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无论军事力量,还是科技教育、人才聚集都是如此。中国与美国保持合作,而不是竞争,确实是更好的选择。但现在的美国恐怕已经不太可能给中国机会了。
大多数人认为,华为之路给了中国一条很清晰的道路。当年的华为,正是在文中所言“任正非主义”即“赖着不走”的战术下,在与美国公司的合作中茁壮成长为世界性的高科技企业。
国内的普遍观点认为,当华为逐渐积聚的实力威胁到美国公司了,美国便联手西方国家,围堵打压制裁华为,使华为陷入困境。这就是说,一味对美国妥协、退让,美国人不仅不会收敛和尊重,反而会更变本加厉打压。中国已经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了,美国也不是当年打败苏联、冷战结束后巅峰的美国。
在澳大利亚智库报告中,中国在23项尖端技术中,19项技术排在榜首,碾压了其他国家;英国一家调研机构科睿唯安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排名中,中国三大指标全部排名第一,连续两年超过美国。
每一次我们的科技实现突破,总有人拿科研成果,说我们科技“大而不强”,嘲笑我们的科技成果。
这一次我们科研实力也实现了反超,结结实实的打了他们的一个耳光。中国科研实力快速增长的背后,反而得益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打压的功劳,反而是我们多年来人才外流的困局让我们的科技人才队伍知耻后勇的结果?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达到16349篇,占世界总量的30.3%,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如果科学论文数量的指标,就能说明我们的科研环境已经是世界顶流,全世界的顶尖科学家都在流向中国,那么,西方国家会不会在梦中笑醒?
就在上个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踢爆了学术圈又一大高端腐败局,一些“领导、专家”的学术地位居然是拿钱换来的,只要花300~800万元,就能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换取功名利禄。
这就让我们很尴尬了。此前还有媒体揭露,一些教授,甚至企业领导买个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作为向上晋升的跳板,又该如何解释呢?
又是联合早报的揭发:“来自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34岁博士田政,4月20日接受了欧洲自然科学院‘授勋’,据说是全世界唯一的90后院士。吊诡的是,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领导们’今年至少向30位中国教授、校长或企业老板授予院士头衔。让外界质疑这个头衔的含金量,媒体也集体敲打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机构。”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购买价码是40~80万元/个,这个头衔,看上去含金量十足,多家欧洲知名组织站场,场面摆的又大,如今,真相大白,这个头衔就是花钱买的,而且可以不问资质,随便买。而且,这个科学院就是6个俄罗斯人在德国虚构的组织,专门针对中国人搞的“地下”交易。
《南方周末》也实锤,院士头衔是野鸡、山寨、水货,是今年学术界的最大丑闻。
学术腐败在世界早就是公开的秘密,只是瞒了老百姓而已。据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透露,2021年以来,有超1.7万篇中国论文被国际撤稿,其中,医学界是重灾区!
财新网报道,2023年,中国作者撤稿篇数达4836篇,撤稿比例高达全球撤稿的75%。
国学者SCI论文撤稿的四大主要原因是:数据不可靠、同行评议造假、由“论文工厂”伪造和抄袭。
SCI论文中,医院是发表论文工厂论文的重灾区,占67.5%。更丢人现眼的是,全球医院发表的SCI 论文,产自工厂论文的,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医院。
学术成果是硬通货,尤其是发表在世界级顶刊上,作者的身价随之倍增,为本人带来无穷好处,足以让人昧着良心造假。
饶毅说,花个三百到八百万,如果有个三四篇,以后杰青、长江、院士接踵而来,此后掌握的资源肯定何止百万、千万。
学术造假,兹事体大,事关国体。在西方科学圈,造假就是丧失对科学的敬畏,就是借学术之名牟取私利,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卑鄙行径。或许,这也是他们要与我们在科技教育领域决绝脱钩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我们的科技教育,心不红了,技不专了,就遂了他们的心,彻底脱钩了,我们拿什么去赶英超美?一把嘴吗?